作家班 等你来为中华少年作家代言
中华少年作家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 > 正文
赵德明:拉美不炒作“少年作家”
2015年7月11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最近从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看到国内许多人在议论“少年作家”现象,由于教学工作的原因,我一直在跟踪注意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的文学动态,每年总要阅读几部“轰动性”的小说,总要看一些评论文章,寻找这些地区的文学“热点”。但是我没发现对所谓少年写作现象的炒作。
  不满和渴望是少年写作的原动力
  在拉美许多国家,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过把写作瘾,但这种群众性的文学创作活动是正常有序的,甚至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青少年文学比赛活动或诗歌节也都是年年按部就班进行的。至于谁获了奖,当然也会报道一番,赞美之词也是有的,但是过去也就过去了。除非他的文学才能此后不断发挥、不断展示出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注意,才可能小有名气。但知名度能否增加仍然要看他后来作品的质量。秘鲁裔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学生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略萨如今已经67岁了,2003年5月,他刚出版了长篇小说新作《天堂在另外的街角》。从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与狗》到这部最新作品,读者可以发现:尽管每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不同、艺术形式各异,但是不满社会现状、不满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满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渴望民主自由、精神独立、国富民强的情绪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原动力。略萨不满的第一个对象是他的父亲,因为这位严厉的爸爸不喜欢儿子阅读文学书籍,因为“文学不能当饭吃”。略萨不满的第二个对象是学校,因为学校不仅整天进行刻板的“应试教育”,而且大搞军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老师们伪善和欺骗的嘴脸让他感到厌恶。第三个不满对象是社会,从小学到中学,略萨发现书本上说的那一套与他在家中听见父母的争吵、街头巷尾的议论、市场的欺诈行为等丑恶现象大相径庭。敏感的略萨产生了许多疑问,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解惑,然而这些问题又不能长期埋藏在心里,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写自己的生活:《首领们》写中学生罢课;《星期天》写少男少女的交往;《崽儿们》写男孩搞“小圈子”打架……总之都是一个少年情绪的流露或者宣泄。略萨那时才17岁,其中有部作品还获得了《法兰西杂志》文学奖,他因此免费去巴黎旅行15天,套用中国当下时髦的话,也可以称作是“少年作家”了。但是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出版界都没有对他进行“热炒”。1979年略萨已经是国际笔会的主席了,他在回忆少年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时,是这样说的:“那些作品没有太大的分量,但我却十分喜欢,因为它们令我记起那些艰苦的年代。在那些年代里,尽管我把文学看得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重要,但说话,我却从未想到过有一天我会成为作家。”如同许多业余爱好者一样,略萨仅仅是热爱文学创作而已,而没有把文学当作进入“名利场”的敲门砖。
  每个作家都有过做“学徒”的经历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道路上,也有类似“少年作家”的经历,但是也没有出版社去“炒作”他。1947年9月13日,年仅19岁的马尔克斯在《观察家报》文化副刊上第一次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奈》;同年10月25日,又在同一副刊上发表了又一短篇小说《夏娃钻进猫肚里》,反响很好。哥伦比亚的文学评论家撒拉美亚·博尔达说:“一位优秀的作家诞生了。”但这位优秀作家正优秀的作品《百年孤独》要等到20年之后的1967年方才问世。其实早在1947年之前,也就是他的中学时代,他就已经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了。1990年他来北京访问时,对于中国出版社将他早期的作品列入《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中的意见是:“那是我的文学习作,有许多模仿的痕迹,不能反映我的创作特点。哪个作家没有这样一个做学徒的经历呢?”
  1906年,博尔赫斯7岁时,就用英语写了一篇关于古希腊神话的短文,又用西班牙语写出文学故事《致命的护眼罩》,是根据《堂吉诃德》的一个片段发挥而成的。8岁时,写下他的第一个剧本《贝尔纳多·德尔·卡尔比奥》,这是他模仿古希腊的悲剧写成的。从7岁到19岁,博尔赫斯写下大量诗歌、戏剧、散文、小说,但是还没有发现哪个拉丁美洲文学史家或者文学评论家给他戴上“少年作家”或者“神童作家”的桂冠。甚至到了1921年,22岁的博尔赫斯已经完全投入到文学创作活动中去:为极端主义运动起草各种宣言,为报纸和文学杂志撰稿,文学评论家也没有给他戴上什么“桂冠”。正使得博尔赫斯名声大震的事件是在20年以后:1941年,他的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出版,该书申请参加阿根廷全国文学奖评奖活动,5位评委中有4位委员否定了这部作品。《南方》杂志闻讯立刻发表文章,题目是《向博尔赫斯赔礼道歉》,指责评委会“不识货”。但是,一系列荣誉称号和奖励陆续落到博尔赫斯头上的时间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1907年经过漫长的40余年的“煎熬”才换来了“优秀作家”的桂冠,这在某些以文学为名利“敲门砖”的人来看,实在是不划算的事情。
  成就文学梦想非一日之功
  翻开中外许多文学史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规律”:优秀的作家在进入创作高峰期之前总有一个文化养成的准备时期,“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从学习、积累到发挥才干的“玉不琢不成器”的过程,至于所需时间的长短,每个作家、每个历史时期都是不同的。塞万提斯发表《堂吉诃德》上卷的时候已经58岁,发表下卷时已经68岁。莎士比亚完成《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伟大悲剧的时间是在1601—1607年间,他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雨果发表《悲惨世界》的时间是1862年,他已到“花甲”之年。歌德写作《浮士德》所用的时间更能说明“厚积薄发”的道理:从《浮士德》第一部在1806年脱稿到晚年集中力量写第二部,延续了将近60年。
  学习、积累的时间会不会由于社会的开放和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缩短呢?这是完全可能的。我刚刚翻译完一部阿根廷长篇小说《蜂王飞翔》(2002年获得西班牙阿尔法瓜拉出版社文学奖),作者埃罗易·马丁内斯出生于1934年,代表作是1995年问世的《圣达·爱维塔》,讲述庇隆总统夫人爱娃生前的“英雄业绩”与死后遗体神秘失踪的故事。作品极轰动,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之后又一文学奇迹”。但是,作者也已经61岁了。近5年来,西语世界一些获奖小说家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从他们的生平中可以看出都有近20年的学习、积累时期。
  如果一个少年有许多不满和渴望,他完全可以借助文学建筑一个自己的艺术世界,让自己的理想得到实现。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提供渠道和表现的空间。但能不能成为作家,特别是优秀作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成就文学梦想非一日之功,今后的道路还漫长着呢。新闻媒体和出版界的“炒作”,显然是出于商业的目的,至于“少年作家”以后的前途和身心健康,是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的。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赵德明)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作家梦想,我心飞翔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作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本站系公益性文学网站,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信电子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